女儿生了二胎
女儿生了二胎,天下间的妈妈都是很伟大的,孕育一个新生命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无私的为自己的儿女奉献,二胎政策的开放现在很多家都有了二胎,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文女儿生了二胎
女儿玲大学毕业后,在私人单位打工,既没有铁饭碗的保证,也不怕因超生而受影响在岗,但前几年想生第二胎也碍于要支付近10万元的“社会抚养金”,以增加社会的负担,因此只能当个“纯独女”的母亲。
去年,外孙女15虚岁,出了花园,正逢放开“二孩化”,可以理解为国家让育龄期妇女可以进入“二胎”的计划。女儿虽然已进入不惑之年,但周围的同龄、同学与朋友纷纷冒着高龄产子的危险来个最后“冲刺”,一个个产下了久违的“老仔”,让女儿心动了,于是决定追生一个计划内的“二孩”,不管是男是女,一样可以让小家庭热闹一些。
如今生儿育女的成本非常高,高价请“月嫂”和“保姆”,加上自己产假无工资,要应付营养费和婴儿的牛奶,费用之高,令人难于支付。不过,这笔费用,比起从前超生的“社会抚养金”来,不仅理直气壮,而且还是合算。
女儿又一次产下女儿,属于一些重男轻女者的遗憾,但作为姥爷的笔者和女儿女婿一样的心理,男女都无所谓。新时期了,男女婚姻属于“AA制”,娶入嫁出已不太讲究,而且当今,有几个子女在养父母,连“常回家看看”都要社会来千呼万喊,养子女只是一种“人生俺,俺生人”的历史任务罢了。
女儿生二胎,成为两个年龄相差14岁的女儿的母亲,可以在大女儿外出读书甚至是工作时,好有个“膝下女儿”为伴,作为已是古稀之年的笔者,也增加了天伦之乐。
最近,国内的很多朋友跟我提起了他们的烦恼: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孩子样了,每天中规中矩地和珠心算、拼音、书法打着交道,感觉孩子们不会玩耍也不快乐。其实,这种烦恼,我身边的德国朋友也跟我提起过。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发生在德国朋友身上的2个小故事,也许让困惑的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孩子就该是这样索尼娅是位在德国汉诺威幼儿园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师,她对如今的孩子也抱怨过: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玩电子游戏,在一起做游戏的机会呢?越来越少,交谈也越来越少。问他什么,反应是战战兢兢的,没有大胆的闯劲儿
或者一脸的木然,老师说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也没有学会起码的礼貌,甚至寻求帮忙都吝啬说“请”字。“我担心有一天,技术会超过人际交流,到那时,世界就会有一代傻瓜。”索尼娅烦恼的也是这些。
于是,她和她的同事们行动起来,带孩子去森林,寻找不同的树叶做比较;带他们去爬山,让他们体会只有凭毅力坚持,才能攀上顶峰的道理;还有去池塘里放鸭子,在雪地里打雪仗,在野地里挖水坑……看到孩子们脏脸、脏手、脏脚丫儿
看到孩子们玩得爽快的表情,索尼娅笑了,“这才是孩子该有的童年!这才是孩子该有的孩子样儿,不能以“大人样儿”来要求孩子,说起孩子样,让我又想起了另一个德国朋友萨丝基娅和她女儿的故事。
有一天,遇到萨丝基娅领着女儿阿格娜,我发现那个金发的小女孩要多脏有多脏:脸上尽是泥点子,翘起的鼻子尖上的黑道道尤其醒目,发稍上沾满干草棍儿。因为是夏天,她光着小脚丫的指甲里也是黑黑的。
在看见那个家庭体面的小姑娘阿格娜这样的情景后,我真的有那么几秒钟很为萨丝基娅难为情。作为一名中国人,从传统上讲面子,孩子的整洁代表了家庭的体面。
但是,漂亮的萨丝基娅跟没事儿人似的,好像她的女儿和以往没有多大区别。从头到尾,她也没有去刻意地擦一擦阿格娜的脸,好让小姑娘不显得那么脏。
从她们的谈话中知道,小姑娘刚刚从马棚那儿骑马回来,她在马场边的沙堆上玩了一个痛快。“这才像个孩子样!”萨丝基娅大声赞扬。
我对萨丝基娅说,如果她在中国,肯定会受到母亲们的批评。“因为我没有把阿格娜弄干净吗?”
萨丝基娅说,“在德国也有讲究干净的母亲,但是大多数更注重的是孩子能不受限制地玩耍。如果你整天跟在她身后对她说:‘嘿,别动,那上面有细菌!’
或者说:‘你的手脏了,赶紧去洗一洗!’或许这很讲究卫生,可是你却不知道,你把一个孩子正在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给打断了。其实,可以教育孩子手脏的时候最好不吃东西。这就足够了。”
孩子就该有孩子样儿,孩子的童年就应该天真无邪,尽情地自由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幸福!
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成功之处无外乎这四点:建立了融洽的亲子关系;既关心孩子的聪明,也关心孩子的善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同时,家庭教育中也存在问题,即由于父母自负导致的悲哀。
为何教孩子学“乖”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
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
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为何孩子心胸狭小,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
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
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我发现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
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文档为doc格式